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h2>《重生之改天换地》第十一卷 扬名前奏</h2> 第四百三十九章 分解问题

作者:永远的大洋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聪明的日本人.或者说狡诈的日本人这时候就做了一件事情.这些进口來的煤炭全部储存起來.基本上是中华国允许出口多少.他们就进口多少.简直是來者不拒.意图等待资源枯竭的时候再使用.同时他们在科技方面大量投入研发.提高资源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从而就使得他们的科技相对來说一直保持领先.

    陈康杰记得90年代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是笑谈.也算是讽刺及耻辱.中华国曾经出口一大批花生到日本.结果他们将花生米留下了.将花生壳制作成了三合板.再高价出口到中华.这一去一來.日本人相当于赚取了中华的花生米.花生壳归还给了中方.

    “刚才说的是外在的因素.接下來我再说说我们自身要面对的问題.有四个方面.其中一个容易.三个有点难.第一.要做煤化工.必须要要有廉价的原煤供应.且还要集中.化工生产是要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原料数量和质量不稳定.化工生产就无法正 常操作.一般地讲.一个像样的煤化工项目.一年要消耗几百万吨煤炭.要保持煤化 工企业运行几十年.考虑到开采率等问題.沒有几十亿吨的储量是难以满足煤化工企 业的要求的.煤炭价格是发展煤化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煤价过高.就使得煤化工企业沒有竞 争力.相对于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而言.煤化工单位产品投资大.财务费用高.煤 价过高.单位产品成本就必然高.体现不出煤化工的优势.就我们所知.六水盘的煤炭远景储量超过千亿吨.当前的煤炭价格也不是我们所要担心的.这第一个比较好解决”.

    “第二呢.”.陈康杰问道.

    “这第二嘛.就是水.耗水量大是煤化工的一大特点.很多地方煤资源丰富.水资源却短缺.中国北方和沿海大部分地区都属于这种情况.国外有许多煤化工企业受缺水的困扰.常常出现煤化工企业与农业或其他工业争水现象.要保持煤化工企业正常运行.起码要保证每小时 上千吨新鲜水的供应.真正上规模的煤化工企业.2000-3000t/h 的用水量也是必要的.这是我们目前面对的大难題.我们晓得.当地这里其实不缺少降水与河水.但是工程型缺水严重.那些水存不下來.一天几万吨水的需求.沒有完善的存水与供水工程是不行的”.

    薛先生说完了第二点之后.陈康杰沒有追问.而是在思考.薛先生端起旁边小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继续说道.“这个第三嘛.那就是交通.煤化工企业产品和原料运输量大.交通运输显得十分重要.最好是靠近铁路或水运方便的地方.铁路、水运和汽运比较起來.一是铁路和水运在数量上可以很方便地满足要求.数量大了.汽运组织起來很麻烦;二是铁路和水运价格大大低于汽车运输 价格.目前铁路运价一般为 水运价格的一点五倍. 而汽运价格为水运的三倍多.相差甚大;三是汽车运输损耗大.外国做煤化工做得大的.都是靠近水运或者铁路便利的地方.我们这里虽然有一条干线铁路.但是运力有限.急需改造.我听说已经有了规划.所以我们如果要建设煤化工企业的话.就要和铁路的规划同步.否则建好了.产品也出不去”.

    “至于最后一点嘛.那是对您才说的.如果是在其他地方面对其他人.是可以不用说的.这个是李先生要求的”.薛先生说到这里故意卖了个关子.

    “哦.我很有兴趣哦.”.人家卖关子.陈康杰怎么着也要配合一下.

    “因为和环境有关.当初你给我建议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你对这里的环境问題很关心.很在乎.所以就不打算隐瞒.下面由薛先生继续说吧”.李超人接过了陈康杰的话头.算是解释一下.最后还是将问題交给他的专家.

    李超人能这么做.着实还是有点让陈康杰感动的.薛先生说的沒错.如果是在其他地区.的确可以不用谈这个.因为当地根本就沒几个人会在意这个.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环境问題永远放在最后.他们只在乎经济数据.

    “谢谢.薛先生.请吧.”.陈康杰对李超人表示感谢之后.伸出手让薛先生继续.

    薛先生看了一眼李超人.又看了一眼陈康杰.翻了一页手里的稿子.继续说道:“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总体上说.煤含硫高.开发利用的环保要求高.会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煤化工企业排污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总还是有三废要排放 的.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題.南方煤质含硫量相对更高.很多地方环境容量已经饱和或已 超标.尤其是山区较多的地区.废气扩散困难.很多地方酸雨严重.再发展煤化工已 沒有余量.虽然说目前环境审批不存在问題.但是长远來看.这终归是个问題”.

    “全部说完了.”.陈康杰听得津津有味.仿佛与犹未尽似地.其实陈康杰心里很沉重.他只是希望要是还有问題.一股脑的说出來罢了.

    “我补充一点.那就是政策因素.根据目前的政策.外商不能独资开办煤化工项目.必须得很国内企业合资.这也是个麻烦”.又一个顾问站起來补充了一句.说完就直接坐下.规规矩矩.

    “如果沒有别的问題了的话.那我们就來讨论第一个问題.对于设备.你们就真的沒办法了吗.”.陈康杰多等了三十秒.见沒有人再补充发言了.他才发言说道.

    “短期内是沒有办法.要减少环境污染.就必须用最好的设备.而关键的设备.只有日本才有”.薛先生笃定的回答陈康杰的问題.

    “这个我补充一下.我亲自联系过.他们的的确确不卖那种设备给在大陆投资的企业.以前听说北方有企业要买.使出各种办法.结果也沒有买成.如果要研发.资金先不说.沒有几年时间.不可能”.为了增加薛先生话语的肯定性.李超人都站出來证明.

    “shit,奇货可居.居心叵测.好吧.这个问題我帮着想一下办法.看有沒有别的措施”.小日本的动作显然是触怒了陈康杰.脏话都说出來了.

    只不过陈康杰在后面也沒有把话说死.他自己也未必就真能解决.只能说会竭尽全力.

    “的确是居心叵测.国内一旦沒有那种高科技设备.就只能继续低价出口原煤.他们就能变相的利用我国的煤炭资源”.李超人附和道.

    “这个问題我们放一边.我看看有沒有办法.现在我们说说那个水资源的问題吧.这个我到觉得未必就是太难.也未必就是坏事.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題不好的那一面变成好的一面.我们本來就是工程型缺水地区.如果市里面有兴趣重点发展煤化工.那么正好督促他们修建大型水利设施和工程.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題.不但要解决工业用水.还要连带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陈康杰从來不会单方面的看问題.他喜欢将一个问題综合起來看.

    “水利设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啊.资金投入很大.时间也很长”.谢又荣第一次正式的发话.

    “呵呵.有资金这一切就不是问題”.陈康杰还是秉持着一个理念.那就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題都不算大问題.真正的大问題是只能采用别的手段才能达到目的的.

    “可是我们投资煤化工.本來就资金巨大.哪里还有更多的资金再投入到水利设施上”.李凯见谢又荣发话了.也不甘寂寞.

    “阿凯.听陈顾问说完”.李超人对李凯在这个节点上发言似乎有些不满.所以阻止并且教育道.李超人已经是在小的方面开始教李凯怎么处理问題了.

    “呵呵.不妨事.不妨事”.陈康杰笑着伸出右手來摆了摆.然后接着说道.“对于资金的问題.其实真的不难.现在握着大把金钱的投资人多得是.只要你有吸引力.需要多少资金就可以有多少.这么着吧.我來和市里沟通一下.反正水利设施也不能全部由企业來投资嘛.毕竟又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专用”.

    陈康杰说的市里.其实就是指何保国.反正大家心照不宣.对陈康杰如此的轻描淡写.只有李超人笑着微微点头.其他人都不太相信找资金会那么容易.

    “至于交通的问題.刚才薛先生已经提到过了.国家已经通过了这条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和复线建设规划.年初就能开工.这个消息我已经得到.所以基本上不是问題.到时候运力会扩大三倍.勉强七八年内是够用了.至于后面.国家也许还会有别的规划.这是后话了”.陈康杰继续解释道.

    陈康杰的信息來源是黄振华与谭长国那里.二位省内的一二把手去首都开会并且领到了配合改造和修建的任务.所以铁路的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了.根本不是问題.至于说国家后面也许还会有别的规划.这是陈康杰心里有数的.

    就算是按照原來的发展速度.最后经过这里的铁路也会有三条.形成一个小十字架.那么对于目前发展更加快速得多的六水盘.国家只会提前规划及建设更多的铁路设施以满足需要.即便上面不规划.下面也会报项目敦促上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下一章 手机阅读>>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