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h2>《抗日之我为战神》云涌</h2> 第二百一十六章 最头疼的事情

作者:风雪云中路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说到这里.郭邴勋微微的迟疑了一下道:“新式武器受到原材料制约以及生产工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我们的工业基础还异常薄弱的前提之下.大规模的运用也并不是适合.尤其这种武器威力巨大.还需要对外严格保密的情况之下.提早过度曝光.只有坏处而沒有半分的好处.”

    “而单纯的依靠重炮火力.在我们还无法生产所需炮弹以及备用炮管的前提之下.更是极为不可取的.”这些二百四十毫米重型加农炮、三百毫米要塞炮以及二百四十毫米重榴弹炮的炮弹.我们根本就无法生产.至少在眼下我们还无法生产.所有的几千发炮弹全部依赖缴获.一旦使用光了那么今后又该怎么办.”

    “至于您拒绝的其他原因.我想还是有您的道理的.不过.仅仅单纯不能让部队养成过于依赖火力支援习惯.同时要让部队学会在形势变化的情况之下.用脑子打仗这一点我就认为您沒有做错.”

    “尽管这种学习.很多的时候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这也正是您之前说过的.成长所必须的要付出的代价.有很多的时候.拒绝不是一种伤害.而是一种帮助.我们都应该学会拒绝.”

    听到郭邴勋的这些话.杨震若有所思的微微点了点头.站起身來在屋子里面踱了一会步后道:“老郭.我是不是应该去一趟东宁前线.看看那里究竟该如何下手合适.我有些担心伤亡过大.会伤到三纵的元气.毕竟这场攻坚战.对于我们來说是一个新的考验.”

    对于杨震要亲自赶去东宁一线指挥的想法.郭邴勋淡淡一笑的道:“一号.你有些着像了.当初您是怎么和我们说的.到了您这里.怎么就沉不住气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可是您经常和我们说的.”

    “密山之战.您已经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只能靠他们自己领悟了.今后我们要面临的类似情况很多.您不可能每次战斗都到现场去指挥.而临场处置.也是考验一个高级指挥员的最基本的功底.在之前已经取得过类似经验的前提之下.如果这个考验都过不了.还是只能死打硬拼的话.那么这个位置我们就该考虑换人了.”

    说到这里.郭邴勋语气微微一变.严肃的道:“而且就我认为.如果真的获得类似的经验.就算付出的代价大一些也不是不能接受.不说别的.东宁南边的珲春境内.日军就有一个大型的要塞工程正在抓紧施工.”

    “而且通过审讯日军第一师团战俘得知.日军在兴安省的海拉尔地区也正在修建一个大型的秘密要塞群.这还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在整个东北.不知道的秘密工事群究竟有多少.除了日本关东军之外.恐怕谁也不清楚.”

    “这样的攻坚经验.就是花再多的代价我们也必须获得.从虎头要塞到鹿鸣台、东宁都在一线.而且有日军修建的轻便铁路可以利用.但是今后有一天.如果我们遇到日军道路更加困难的西部要塞群.重炮无法运用又这么办.”

    “况且.这个要付出的代价也不见得大.他杜开山之前已经有过一定的经验.他现在是关心则乱.见到别的战线都偃旗息鼓了.就剩他这边还在打.还无法快速解决战斗.感觉到面上无光而已.这个家伙他不是沒有这个能力.现在只是有些急躁了.”

    郭邴勋的这一段话.倒是提醒了杨震.自己也显得有些急躁了.想明白了.杨震也就一笑了之.想了想.给杜开山又追加了一份电报.而这份电报上.杨震只写了四个字:“稳扎稳打.”

    发完了这封电报后.杨震和郭邴勋很快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大战刚刚结束.部队的整补、布防事情太多.杨震现在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单一一个战场.而且他对杜开山和王效明的能力.心里还是有数的.

    如果以他们两个人加在一起.还始终无法拿下整个东宁要塞群仅剩的胜洪山、勋山以及朝日山这三处要塞群.或是死打硬拼.为了这么一个要塞群给部队造成重大的伤亡.那么他们的这个纵队司令员也该当到头了.

    不过在想了想之后.杨震还是决定将马春生调到东宁协助作战.将整个牡丹江地区的清剿行动交给刘长顺负责.同时调整了一下部署.将陶净非所部调到了双城.将一纵队调到齐齐哈尔驻防.

    在调整完整体部署后.郭邴勋犹豫了一下还是对杨震道:“一号.您看这次我们的战果虽大.但是部队伤亡数字也是之前从未有过.到目前为止.不算东线作战.单单一纵和四纵.就伤亡三万余人.而随着新的基建设施不断的兴建.我们的劳动力已经呈明显不足的状态.”

    “虽然我军此次从虎林要塞群、霍尔莫津要塞群、法拉别要塞群以及东宁要塞群解救劳工十余万.但是这些劳工年龄参差不齐.从目前统计的情况來看.适龄的人数只有六成不到.剩下的虽然能挑出部分技术工种.但是作为兵员明显有些年龄过大.”

    “而此次作战俘获的三万余伪满军警之中.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体检和筛选.估计国兵中可挑选的余地很大.但是对于那些伪满森林警察一类的特务武装.还是那句话能不用尽量不要用.这样一來.除非在新区实行普遍义务兵制.否则我们补充兵员的缺口.还有一定的短缺.”

    “仅仅从地方武装來看.我们就至少要新成立四个分区.并编制一定的武装.这还不算补充各分区原有被抽调进主力的部分.此外.我们为了维持根据地目前的规模.还要再组建六到八个野战旅.还有补充旅等补充部队.”

    “这样一來.兵员潜力还是有些不敷使用.从目前看.兵员缺口在两到三万人以上.这还不算给一路军补充的部分兵员.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老根据地兵员潜力已经挖掘余烬.新区情况复杂沒有半年的整治时间.根本无法开始征兵.”

    “所以我建议我们眼下的兵员补充.还是应该以解救出來的劳工为主.伪满国兵俘虏为辅.相对于不知道里面参杂了多少日伪特务人员的伪满军.劳工的性质更纯洁一些.而且这些人在日军身上吃足了苦头.对日军可谓是相当的仇恨.”

    “最根本的是.他们的家都远在关内.在当下的情况.不会出现大量的逃兵.在我们已经解救出來的劳工中适龄兵员数量还不足的情况之下.我建议是不是将李明瑞抽调出來.从王效明那里在抽调一个旅配属部分骑兵.向珲春一线突击一下.”

    “从抓获的日军战俘口供上以及情报部的情报來看.日军在珲春的五家子一线正在修筑一个大型的要塞.虽然规模不如北面的东宁、虎头两大要塞群.但规模应该不次于黑河境内的几大要塞群.”

    “按照我们现在已经攻占的几处日军要塞的劳工使用情况來看.这个珲春要塞所需要使用的工人至少在三万人以上.而现在日军在珲春只有一个五十七师团的两个联队.我建议是不是趁日军也同样急需休整的机会.突击一下将那些劳工都解救出來.”

    “一是可以避免这些劳工被日军折磨死.或是在工程完成后被屠杀.二就是可以通过这部分的劳工补足我们兵员上的缺口.否则在我军占领东宁的情况之下.日军很可能为了保密而抢先对这些劳工下手.还有海拉尔一线的那个日军要塞群.一旦查明了确切的位置.也可以派部队专门为了解救而出击一下.”

    郭邴勋的建议.让杨震听后不由的微微一愣.虽然觉得郭邴勋的这个专门为解救劳工组织一次奇袭有些夸张.但是对于目前.尤其在新解放区还沒有來的及整治的情况之下.部队兵员补充困难杨震还是知道的.

    对于大部分都在地广人稀的北满地区的根据地來说.现在兵员补充的问題.甚至已经取代了装备问題成为杨震最头疼的问題.现在兵工厂如果投入全力生产的话.不算弹药.轻装备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而兵员就不一样.地广人稀的北满.就算再怎么挖掘适龄兵员总归还是有限的.沒有了兵员.也就意味着沒有了一切.如果说装备是一支部队部分战斗力的体现的话.那么兵员就是一支部队生存的基础.

    杨震现在虽然控制了伪满的滨江省、龙江省、黑河省以及三江省.看似地盘扩大了.而且资源也称得上但是人口资源却是有限.四个省加起來.人口还不到五百万.总人口数量还不足关内人口大省的几个行政专区多.人口基数过少.已经成为制约杨震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别说现在新区还无法开展征兵.就是可以开展.能提供的兵员数量也并不是很充足.在仅仅这不到五百万的人口之中.还要保留下一部分为将來几个大型工业厂矿提供工人.另外还要保留相当一部分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本就不多的青壮年这么一分.除非杨震不为将來的矿山开发、兴建工厂做打算.以及全军准备饿肚子.否则真正能补充进部队的还是相当的有限.而俘虏的伪满军.很少能做到即俘即补充.补充兵员问題.几乎已经成了现在杨震.甚至整个军区高层最头疼的事情.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下一章 手机阅读>>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