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h2>《抗日之我为战神》云涌</h2> 第二十章 新装备的作用

作者:风雪云中路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交待完两个团长.回头又看了看山脚下的采伐大棚.易良品咬了咬牙对着身边的旅属山炮营长:“咱们这次带來六门日式四一山炮.二百四十发炮弹.这样.我给你十五分钟的时间.我派一个连掩护你们.迂回到北边的那个山头上.”

    “你看到日军的轻重机枪阵地沒有.你拿出三十发炮弹.五分钟之内你将这些炮弹都给我砸进这个村子里面去.现在日伪军大部分都收缩在村子里.对付这个不大的山村三十发炮弹足够了.你的任务一是炸掉村中的重武器.二就是尽量将村中的日伪军驱散.”

    说到这里.易良品将手中的望远镜递给炮兵营长.指了指村子中一栋屋子外的电台天线道:“你的第一炮就要给我打到那里.切断他们的对外通讯联络.我看了他们这里沒有电话线.对外通讯全都依靠这部电台.只要打掉他们.等被打散的日伪军跑回去报信的时候.已经晚了.”

    易良品看了看手表.对着两个团长和炮兵营长道:“你们马上去准备.我只能给你们二十分钟准备.二十分钟后要全线打响.力争半个小时之内解决战斗.”

    在三个人下去准备后.易良品举起望远镜又仔细观察了山下的采伐大棚.仔细的琢磨该如何快速的通过这里.看着山下也许对于北边的日军主力信心十足.而丝毫沒有防范的山村.如果不是时间有限.他不介意去打上一场歼灭战.

    听着北边隐隐约约传來的炮声.易良品看了看手表已经走向六点的时针.和初夏已经西沉的夕阳.苦笑着摇了摇头.这一路上遭遇到的日伪军数量虽然不多.但自己还是耽搁了不少的时间.

    现在距离纵队规定的时间已经沒有几个小时了.以最快的速度速战速决.是自己现在唯一的选择.

    两个团五千多人的部队.外加驮运弹药、给养以及分解开來六门山炮、四十八挺重机枪、三十二挺高射机枪和大量的轻重迫击炮的四百多匹驮马.在这几乎沒有路可走的山地进行穿插那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只凭借几个指北针和杜开山画出來的简易地图.一路上仅仅是寻找道路就已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有些地方人可以走.但是驮载重武器的马匹却无法通行.只能临时现开辟道路.这一路上走下來.沒有迷路.沒有出现大量掉队的已经是不错了.

    想要按时赶到指定的穿插位置.只能抓紧一切时间.这也是易良品沒有与纵队取得联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旅部那部五十瓦的大功率电台架设一回太麻烦.而两部十五瓦电台以及各团装备的十五瓦步话、收发报两用电台在这山高林密的地方.还不见得能有用.

    说起來这次全山地大纵深迂回穿插.沒有出现大量掉队的现象.易良品还真得感谢部队现在已经大量装备到连一级的轻便无线通讯电台.

    眼下兵工厂生产专门配给团一下部队联络用电台虽然有些缺点.但最大的好处就是轻便.尤其的那种装备一线步兵连队的两瓦手持电台.但作用距离短.在山地之中最远也只能覆盖十公里.而且只能通话无法收发报.但不用特地架设.只要通讯员一只手抱着就可以使用.

    团营联络使用的两瓦步谈、报务两用电台在使用两米四的最大天线时.虽然收发报可以覆盖四十多公里.但通话距离也只有二十多公里.但一个通讯员背在背上.甚至可以边行军边通话.轻便不说.也足以满足团以下的通讯使用要求.

    听说这种电台倒是有一种四十多米的天线.可以实现六十多公里通讯能力.但主要作为团营战术电台使用的这种七一式电台.根本就沒有配发这种天线.团一级配发的是两米四、一米天线各一根.营一级配发的只是普通的一米天线.

    拒绝了旅参谋长提出的把那部五十瓦功率电台架设起來.向纵队汇报一下眼下困难.以为自己再多争取几个小时的易良品自然不知道这两种电台.尤其是那种被称为七零二的步谈机只是杨震用來应急的装备.

    杨震对这两种只有几种频段的战术电台并不满意.这两种电台之所以投产.一是为了以改变营以下部队通讯联络在战时.大部分时间只能依靠人力或是旗语等受环境影响大的通讯手段.二是准备转手卖给美国人赚取外汇.

    虽说杨震山寨后世的那种七零二步谈机本身就是在美国人摩托罗拉第一代scr五三六步谈机上改进产品.但这种四二年才真正投入生产的先进装备.现在美国人不是还沒有设计出來不是吗.

    杨震真正想要的装备.是此时正在刚刚组建不久.在军区与军工厂并排为两大一级绝密单位.专门生产无线电通讯设备的一零三工厂中.由关内过來的几名无线电专家和物理专家紧密研制的晶体管以及后世大量使用晶体管.可变频的通二五一团营电台.也就是后世著名的硅两瓦电台.以及六二式营连电台.

    为了研制这两种电台的关键设备晶体管.杨震专门委托苏联远东军区大批量的采购一些原材料.并同意苏联专家参与进來.并同意在研制成功后.向江北无偿转让技术.以抵偿原材料.以及从江北转口的德制电子管以及引进的全套德国电子管和干电池生产线的费用.

    当然苏联专家参与的只是部分原始技术.比如晶体管.这种后世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用后.可以说是烂大街.是个无线电修理工就懂得原理.眼下在杨震提供的所谓技术和意见之下.进展飞速.已经初步研制完成.逐步开始实用化的技术.

    至于核心机.躺在病床上已经拿出所谓射击草图的杨震是不会这种涉及到全军通讯安全的东西.所有技术全部转让给江北的.更不会将自己的脖子送到别人手中.至于那些苏联专家用自己提出的建议.以及合作研制出什么样的产品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至于那个晶体管的技术.杨震已经打算好了.头几年就算了.对于一贯讲究够用就行的江北來说.晶体管这种过于先进.但生产工艺相对复杂的技术他们暂时还不会使用.尤其是自己已经提供的这两种战术电台还属于领先的情况之下.他们不可能很快就投入实用.

    况且等苏联人的工艺.就算有了技术.但沒有自己提供的工艺和标准.等他们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这些技术自己也不着急换装.先给炮兵以及其他技术兵种使用.

    而对于杨震來说.使用这些技术生产出來的东西开始装备时.也就是意味着可以开始出售了.杨震的想法很简单.利用这个技术换一座飞机发动机生产厂总归还是可以的.虽然这种技术本來就是人家美国贝尔公司在二战结束后的首先发明出來的.

    至于苏联人的想法.杨震却是并不在意.要想反对.等他们自己先能生产出來再说吧.研究出來是一回事.想要实用化.沒有自己的那些绝密材料.那还早着那.

    实际上对于在后世使用惯了跳频和自带保密终端.可以用明语通话的节律变频电台的杨震來说.他更想要那种在这个时代几乎是保密性最佳.只要沒有得到实体机.几乎无人能够窃听.而且不用整天背密语的电台.

    可沒有办法.这年头就连晶体管还沒有影子.自就算自己有先知先觉的功能.可一下子跳到集成电路上也不现实.别说自己对集成电路的原理只懂得一知半解.就是全知道.这个年代也不可能生产出來.

    用生产电子管的技术可以生产出同样为真空管的晶体管來.毕竟二者之间的鸿沟不是那么的大.虽说也算得上跨越时代的.但远沒有与集成电路差距那么大.但是要是想用这个技术去生产集成电路.那除非是外星人來了.

    尽管不知道杨震的还有其他更先进的东西.但易良品还是为这两种可以直接通话的.在眼下看至少也是超轻型的电台叹息良久.虽然通话距离近了点.但却是太方便了.调动部队.也比以前简单的多了.至少不用担心因为派出去的通讯员找不到部队.而贻误战机.

    这次长途迂回穿插作战.也正是依靠这些装备才使得沒有出现部队掉队的事情.那些可以与后方进行远距离联络的大功率五十瓦、十五瓦电台虽然因为架设时间长.在行军时候沒有使用.但这些背在身上.甚至是抱在手中或是用背包带捆在胸前就能使用的战术报话.报务两用电台却是起了大作用.

    十几、二十公里的距离.一旦与前边的部队失去联系.就算在山沟里面.只要找一个高一点的地方.就可以很方便的呼叫到上级.只要不出现连以下掉队的情况.就可以基本保持行军队列的完整.

    当然大部队行军作战.零星掉队的人员不可能沒有.但是去年秋季战役最后阶段.三旅迂回日军第二师团的时候.出现的连一个团都丢了.却等到到了指定作战地域才发现的例子绝对不会再出现.

    至于连以下.那些连长和指导员.若是连带一个连长途行军.还能丢三落四的话.可就真连废材都不如了.这个连长、指导员那就真的沒有继续干下去的必要了.直接可以打发他们回家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下一章 手机阅读>>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