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h2>《重生之改天换地》第十八卷 体育人生</h2> 第八百二十二章 姐姐的出现

作者:永远的大洋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他们拍摄的这里.就真的是当年主席的书房.所以一切都是原封不动.很珍贵的.

    陈康杰其实也是第一次走进这里.他也不知道主席是不是真的都看过那些书.只不过从历史上看.主席是十分好书领袖.那些书应该不会是他弄來装门面用.所以陈康杰判断那些经史子集应该大多数都看过.

    除了我国古典的经史子集.书架上还包括很多共产主义的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著作.据说《共产党宣言》被主席起码看过几十遍.

    在首都拍摄期间.主要在四个地方取景.除了大内.还有天安门.全聚德和首都大学体育馆.这些地方都已经由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好了的.此时辛迪正带着团队在首都大学体育馆布置场景.

    因为布置的是70年代初那个特别时期的场景.为了保险起见.八一厂还派了两个布景师跟随协助.

    在大内的拍摄比较顺利.两个主要演员都差不多算戏骨了.正规來了四次就过了.加上搭建设备的虚耗.一上午的时间正好够用.

    相对來说.天安门的场景虽然沒有什么具体的台词.但是并不好拍.主要就是表现美国代表团的运动员坐在大巴车上.在警车的引导下从长安街经过.途经天安门的时候.他们将手和头伸出窗外.四处指指点点.有些还举起自己的相机拍照.

    而路边的老百姓.见到这一群外国人.也是反过來很好奇.互相之间小声的说着什么.仔细听的话.能听见类似“他们是哪国人.”.“跑到首都來干什么.”等等这样的话.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外是很新鲜的.我们还处在一种封闭之中.对外的交流很少.能一下子见到那么多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为了减少麻烦.那些广场上的群众是用的八一厂推荐來的群众演员和四个不出名的签约演员担任.他们的纪律性比较强一些.

    拍摄的时候是两部摄像机切换着拍.一部摄像机在前面的一辆大车上.由拍摄臂吊起來.主要是负责远景.另一辆车是几乎与巴士平行的.拍摄近景.注意每一个人的细节.

    为了不同的角度.车队要在这段路上來回跑三趟.天安门广场上还架设了一部摄像机拍摄他们路过的画面.

    “为了反映历史的真实感.这个区域将会采取封闭措施.交通也会进行管制.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当地交通和群人带來的不便.所以希望各位认真对待.这个开放的公共空间.是极少封闭的”.陈康杰长安街边在对美方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动员道.

    此时长安街上已经沒有车辆通过.人民广场上也是空空如也.只有那一面鲜艳的红星红旗在晨风中激昂的飘扬着.

    反映这个时期的影视场景八一厂那边比较有经验.所以那一块交给他们去负责.这也是事先安排好的内容.到时候在影片结尾处.将会给他们打上一个合作拍摄的名字.这可能是这家国内大型影片公司第一次参与投资高达几亿人民币的国际大片拍摄.

    陈康杰在给美方工作人员做工作.那边也有负责任在给中方的人员做工作安排.几百名穿着朴素中山装的群众演员将会分布在广场四周.他们很多还会背上一个帆布袋子.还有一些老式车辆会在自行车队伍中穿梭于长安街.自行车同样是二十多年前的那种老旧车.颜色全部为黑色.在那个年代.彩色是属于被批判的元素.

    原计划是车队往返三次完成.可是由于这一段真的是原创.原來的影片中沒有出现过.一切靠陈康杰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所以车队來回11次才完成.他要一次又一次的修正自己的设想以及摄像机的拍摄角度.

    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长安街这一段和天安门广场被多封闭了4个半小时.

    这部电影是最高层打了招呼的.各部门不得不配合.陈康杰原本还想节约时间.结果不但沒节约.反而还多浪费了时间.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和歉意.后面他让飞扬娱乐公司向八一厂等部门捐赠了一批2000万元的影视拍摄设备.这个钱从陈康杰自己的所得里面扣除.

    在全聚德的拍摄并不是在室内.拍摄地点就在户外.反映的是阿甘自己一个人跑出來逛街.顺便想找点吃的.他肚子饿了.然后就在全聚德的门口与民众遇见.來了个亲密接触.

    起先是别人对他指指点点.搞得他不自在.最后是他主动的去搭话.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民众对他十分热情.在阿甘用手势比划自己要找吃饭的地方之后.有人给他介绍某处的包子.有人介绍某家的饺子.还有人就介绍全聚德这家的烤鸭.

    陈康杰从这个举动是想反映中美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分歧.但是中华对美国依然是抱着纯粹的善意和热情.这不仅仅是国家行为.而是民众基础.这种基础在很久以前就有.墙上的标语并不妨碍人们内心的普遍真实想法.

    虽说不是在全聚德里面拍摄.但是剧组还是包下了这家老店.其一是请剧组所有人在这里吃饭.好好品尝一下中华美食.许多外国政要來访问都会到这里参观或者就餐.其次就是为了拍摄的正常进行.要是客人进进出出.会影响拍摄进度和画面.

    此时的首都已经开始出现不少的高楼大厦.这些只要是72年后修建的建筑.都会在后期制作的时候通过特效处理.该去掉的去掉.该补齐的补齐.建设局已经给剧组提供了一份当年的图纸.只要是不属于的图纸上的建筑.都将抹掉.

    “long.我真沒想到.普通的鸭子竟然做得这么好吃.都是怎么做的啊.”.在问陈康杰的时候.汤姆.汉克斯还在不断的用叉子将剔好的鸭肉送进嘴里.

    这些老外.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到访中华国.第一个让他们惊奇的不是这里的人.也不是这里的景和巨大变化.而是这里的吃饭工具.筷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筷子.

    用两根小木棍就能自如的将除了汤以外的食物送进口中.这让他们佩服不已.陈康杰教了好几次.除了伯吉斯勉强能用之外.其他人都不行.那筷子怎么捏都捏不稳.能捏稳了.也夹不起食物.在沒辙的情况下.只能给他们换成勺子和刀叉.

    往往在这个时候.陈康杰会讲起筷子和刀叉代表的文化与性格倾向.一种代表的是温和内敛.一种代表的是武力与侵入.

    “你问我是怎么做的.我也不知道.这是人家的秘方.要是人人都知道.那就不值钱了.我建议你慢慢吃.要是不够的话.我再给你叫一只就是了嘛”.陈康杰边说边将鸭肉夹起來放进一块小面皮中.再放上葱丝.拿起來.蘸着酱吃.

    “你们真是神奇.这...筷子...被你们用得出神入化”.同桌的杰迪卡看着陈康杰说道.

    “要吃到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得学会用这玩意.要不然很多东西你们沒办法吃.或者会不伦不类.明天我请你们吃涮羊肉你们就知道了”.陈康杰比划着自己右手拿着的筷子说道.

    “照你这么说的话.我再练习练习”.杰迪卡放下叉子.又一次笨拙的将筷子握在手中.

    “我说了好几次了.别用拳头一样的动作.你看.将筷子搭在中指上.食指和拇指亲亲捏住就行”.看着杰迪卡那幽默的举动.陈康杰又一次示范讲解.

    如果是一般人.一定会说人家老外好笨.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还学不会.陈康杰不会这么说.这是一个习惯问題.我们上千年的习惯要让别人几次就学会.这是不太现实的.只要别人愿意学.他都愿意不厌其烦的讲解.

    等所有人都吃完后.餐厅经理拿出一个留言簿來找汤姆.汉克斯和陈康杰签名.还要求合影.这是他们的一贯宣传方式.只要是名人.他们都希望能够留下点什么.这会抬高他们的价值以及提升广告影响力.当然.也会成为百年老店重要历史的一部分.

    由于是在国内.所以签名和合影陈康杰都答应了.只不过在合影的时候.陈康杰还是依然戴上了墨镜.

    一般的电影拍摄都不会是严格按照剧本的先后顺序來拍摄.很多镜头是根据方便原则合成拍摄.最后再剪辑排列.

    最后一个杀青的镜头.是到首都大学室内体育馆拍摄.首都大学的不少学生充当的观众.

    汤姆.汉克斯实际上并不会打乒乓球.是在拍这部电影之前他才学的.为了表现他神乎其神的球技.实际上他只需要做出拍球的动作即可.那球是由人工粘在一根小塑料棍上帮助他完成的.这个球可以人为按照需要的弧线來回弹跳.

    既然是杀青的镜头.作为导演的陈康杰沒有理由不在现场认真指挥拍摄完成.可是这竟然变成了整部电影拍摄期间陈康杰最狼狈的时候.因为他正在首都大学念书的姐姐陈兰居然作为群众演员出现在了看台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下一章 手机阅读>> (快捷键→)